说到查对制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输液时的“三查七对”,输血时的“三查八对”,或者是手术室的“六查十二对”但是你有没有听说过消毒供应中心的查对制度呢?他们的查对要求又有哪些呢?
作为承担全院复用诊疗器械、器具、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其查对制度也同样与众不同,单单是“查对”就贯穿了工作的全过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消毒供应中心的“查对”是如何做的吧。
1. 回收器械物品时:
查对名称、数量、初步处理情况、器物完好程度。
使用者应把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与一次性使用物品分开放置,进行初步处理后放入封闭容器中,注意精密器械采取保护措施,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处理。
消毒供应中心回收时应采用封闭方式回收,不在诊疗场所对污染器械、物品进行清点,避免反复装卸。遵循标准预防要求,不污染医院科室环境。
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去污区进行诊疗器械、物品的清点、核查,根据器械物品的材质、精密程度进行分类处理。
2. 清洗消毒时:
查对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及配制浓度、浸泡消毒时间、酶洗前残余消毒液是否冲洗干净。
根据器械污染种类或程度,选择清洗工具和方法,正确使用清洗设施和设备,对器械清洗质量达到合格标准负责。
3. 包装时:查对器械敷料的名称、数量、质量、湿度。
采用目测或借助光源放大镜对干燥后的器械进行检查,器械表面齿牙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及锈斑;功能完好,无毁损。
包装前应根据器械装配的技术规程或图示,核对器械的种类、规格和数量。手术器械需摆放在篮筐或有孔的托盘中进行配套包装,轴节类器械器械不完全锁扣,包内器械开口朝向一致,精密、锐利器械采取保护措施。
根据器械的灭菌方式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采用闭合式或密封式包装方法进行包装。保证包装材料质量符合要求,维持包装过程环境清洁,器械不被污染。
4. 灭菌前:查对器械敷料包装规格是否符合要求;装放方法是否正确;灭菌器各种仪表、程序控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装载前需再次查对器械敷料工艺质量及标识是否符合要求;查对灭菌器压力表是否处于“零”位,记录打印装置是否处于备用状态,灭菌器柜门密封圈是否平整无损坏,安全锁扣是否灵活、安全有效,冷凝水排出口是否通畅,柜内壁是否清洁;电源、水源、蒸汽、压缩空气等运行条件是否符合设备要求。同时灭菌物品装载要符合装载要求,经过这一系列查对后方能保障装载物品的合格及灭菌器的正常运行。
5. 灭菌后:查试验包化学指示卡是否变色、有无湿包。植入器械是否每次灭菌时进行生物学监测。
灭菌结束后需要检查灭菌运行程序是否合格,查看试验包是不是合格。只有物理监测及化学监测合格后,本次的灭菌过程才是合格的。对于植入物及外来医疗器械来说,除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外,还需要核对生物监测的结果。
6. 发放各类灭菌物品时:查对名称、数量、外观质量、灭菌标识等。
发放各类无菌物品时需要根据发放清单核对无菌物品的有效性及包装完好性。植入物核对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不合格的无菌物品是不能发放的哦!
消毒供应中心查对制度的有效落实是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差错事故的一项重要措施,将查对制度细化落实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是保证消毒灭菌质量的关键。
现代医院供应品种繁多,涉及科室广,使用周转快,每项工作都关系到医疗质量,如果消毒灭菌不彻底会引起全院性的感染,供应物品不完善可影响诊断与治疗,因此做好消毒灭菌供应工作过程中的查对制度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