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分享:
晨07:30 ICU护士床旁交接班,白班责护向患者自我介绍后,询问患者:大娘,晚上睡的怎么样啊?大娘一脸困窘的表情说:小杨啊,我可等到天亮了,夜里这里吵吵的很,护士不停地忙这忙那的,还有不知道啥机器叫个不停,我是一点儿睡不着...‘’大娘一边说着,一边不停地打哈欠。原来夜里抢救了两个急诊转来的患者,工作人员忙碌的场面及交流,加上呼吸机、监护仪、微量泵...的报警声,严重影响了大娘的睡眠。
一、ICU噪声来源与危害
ICU 噪声来源
ICU噪声的危害
①对患者的危害
ICU过高的噪声水平对患者的主观及客观睡眠质量均存在显著影响,在疾病、环境及心理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患者的睡眠呈现碎片化程度高、觉醒增多、轻度睡眠增多特点。其次,研究证实,减少噪声可以降低ICU患者谵妄的发生率。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会使大脑功能恶化,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行为造成负面影响。研究显示,ICU患者的焦虑水平随噪声的增加而升高,加重了噪声带来的疾病负担。
②对医务人员的危害
多项研究证实了医院噪声对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的危害。其中,噪声诱发的听力性损伤是常见的职业病,如耳鸣、听觉过敏及不同程度的听觉衰弱甚至听力损失。此外,噪声对医务人员还存在许多非听力性损害:扰乱人体应激反应系统,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导致不适及认知能力受损;使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升高等。多项研究表明,噪声会导致医务人员产生压力和倦怠,引起严重的注意力分散,增加工作差错。
二、ICU噪声干预策略
医务人员行为管理
①“安静时间”协议
“安静时间”协议指在一天中的某个或几个特定时间段内(一般2~4 小时)调暗灯光、降低医务人员的交谈声、减少常规护理操作、限制访视、调低警报声以改善病房声环境。研究显示,“安静时间”协议对ICU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理反应有一定的益处,尽管不能改善ICU的整体噪声水平,但能减少特定时间内的噪声峰值,但由于ICU工作繁忙且患者病情危重,该方案在临床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且依赖多学科团队的配合。
②医务人员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包括开展警报管理教育培训、减少医务人员交谈、避免床旁讨论、穿软底工作鞋、调整工作流程等多种措施。目前行为矫正的临床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患者感知干预
①降噪耳塞或耳机
多项研究表明,耳塞可减少患者对环境噪声的感知,与眼罩一起使用能有效改善ICU患者的睡眠质量,是一种方便且经济的干预方法。此外,研究者采用模型测量了带有主动噪声控制系统(Active Noise Control,ANC)的降噪耳机在ICU患者中的使用效果,结果显示,ANC耳机平均可降低6.8dB的噪声暴露,但其价格及患者耐受性可能仍不如耳塞理想。
②播放白噪声
白噪声是用连续的单调声音掩盖环境噪声,如小雨声、海浪声等,以降低嘈杂噪声对患者的干扰。国内外研究显示,在床旁播放白噪声可以减少ICU患者的觉醒,提高睡眠质量,可作为噪声干预方案之一与其他降噪方案共同使用。鉴于患者感知干预的耐受性及临床适用性尚不理想。
仪器设计改良
①减少警报数量
研究者认为,ICU目前的单个设备独立报警的模式已经过时,研究者借鉴航空领域的成功经验提出一种新的方案:将患者的多个仪器联网连接,集成患者数据并对来源于多设备的不同警报信息进行优先级排序,根据患者的病情设置报警阈值,从而减少警报数量。目前许多医疗设备已经有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功能,该方案有望实现并改善ICU的声环境。
②其他技术运用
近年, 一种名为 SoundEar 的视觉噪声显示器被证明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噪声,它可以不断测量、记录和显示环境声级,以不同的颜色对应不同声级,可在噪声水平接近或超过预设阈值时直观地提醒员工。此外,研究者测试了一系列“听觉图标”的性能,即用不同的简短声音代表相应事件(如心跳声代表心血管事件),以提高ICU警报声来源的可识别性,便于医务人员快速检查患者的病情变化,该方法对提高警报响应时间的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
病房设计改良
有研究报告,单人ICU病房的噪声水平比多人病房低,对患者安全及满意度具有更好的效果,目前ICU的病房布局正转向单间化。此外,国外研究显示,在ICU使用吸声材料有利于减少环境噪声,对我国病房的声学改造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不足与启示
当前ICU噪声干预措施尚存在部分局限性:
① ICU医务人员的工作繁忙,行为管理较难实施且受限于各学科医务人员的配合度,未来需要在缓解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的基础上加强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②患者感知干预方法需要考虑不同患者的接受度,需要评估患者情况后制定个性化实施方案;
③仪器技术改进或能产生较好效果,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以促进其实现与运用;
④未来医院的建筑环境改造应着重考虑其声学效果,建设更舒适的病房。
(河南宏力医院 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