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前总说"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崇高职责",这个不假,但远远不够。
一个人生了病并不是简单的"死"和"伤"的问题,还有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感受。
记得一天夜班,我刚到病房门口,就听见病房内有人在抱怨:"怎么又吐了!吐得更频繁了!还没有刚来的时候好呢,现在一吃东西就吐,一点东西都吃不进去!"从声音可听出她哭了。
交完班才了解到,原来是某7个月的患儿,因在家中床上掉下导致头部少量出血、呕吐入院,诊断为"左侧硬膜下出血"。住院几天,保守治疗,呕吐不见好转,一进奶就吐,患儿母亲实在是紧张、担心,才导致前面这一幕的发生。
等交接完班,整理好夜班工作后,我走进病房,此时家属的情绪仍是很不稳定,眼泪不停地流,加上孩子哭闹,"别哭啦,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哭、哭、哭……!烦死了!"孩子妈妈竟然对孩子这样吼!
我快步走到床旁:"怎么了,姐,您怎么对孩子发起火来了,他那么小加上又不舒服,您越吼,孩子不越哭得厉害吗?"我轻柔地说。当时同病房患儿的妈妈见此情形,也过来安慰说:"就是,孩子那么小,他懂什么。"
我看她很疲惫,此时又无耐心照看孩子,就接过哭闹的孩子,轻拍安抚着他,希望能安静下来。
我:"姐,这几天看孩子是不是太累了,让奶奶看会儿孩子,您去陪人休息室休息一会儿吧。"
孩子妈妈:"这几天我在里面看着他,能不累吗!孩子奶奶看,我又怕照顾不了孩子,这还一吃就吐,我能不急吗!"
我:"现在医生要让孩子禁食6h,6h以后您再喂奶试试,到时候少吃点,再看看情况。"孩子这时候也安静下来,眯着眼睛快睡着了。
孩子妈妈:"好吧,也只能这样了。"
我:"您也说过,住院之前孩子胃肠道就不好,加上这次头部受伤,孩子头部积血需要慢慢地吸收,我们要有耐心,您先去休息一会儿吧,您要是累垮了,孩子更没人看了,是吧?"我轻拍她的肩膀安抚道。
孩子妈妈点了点头:"嗯。"
此时,我看她的情绪明显好多了,孩子也睡着了,便将孩子轻轻放下,头偏向一侧,并向奶奶交代了注意事项,就去准备其它护理工作了。
一直到了半夜1点多,孩子醒了。
我问道:"姐,在外面睡着了吗?"
孩子妈妈:"一开始出去,怎么能睡着,在大厅里走了好长时间,后来躺了一会儿,睡不踏实。"
我:"嗯,当妈妈的都这样,担心孩子,您是一个好妈妈,您看孩子其实精神还是挺好的。"
孩子妈妈:"是,精神还可以,就是一吃就吐。"
我:"那您觉得,您现在的状态用什么词来形容好呢?"
孩子妈妈:"我很累,看着孩子又难受,心里也着急,希望他赶紧好起来,就用'焦急'吧。"
我:"是,我能理解您的心情,那您喜欢现在的状态吗?"
孩子妈妈:"当然不喜欢了!我着急,孩子更受罪……"她欲言又止。
我:"是啊,孩子那么小,他需要您的照顾,您怎么可以累倒呢?您要有耐心,不能急躁。孩子不懂事,您越急,孩子就哭得越厉害,这样对您及孩子一点帮助也没有,反而成了恶性循环。"
孩子妈妈:"嗯,我一定要有耐心。"她沉默了一会儿 "护士,谢谢你,现在几点了?"
我:"2点多了。"
孩子妈妈:"喔,可以让孩子吃点奶了吧。"
我:"有6h了,先少吃点吧。"
在家属喂奶的时候,我走出了病房。
过了不到半个小时,呼叫器又响了,我快步走进病房。
孩子妈妈:"护士、护士,你快看看,孩子又吐了。"
我及时给孩子拍背,确保呼吸道通畅,连忙喊来杨大夫。
孩子妈妈:"你看,这刚吃了,又吐了,吃得也不多。"这次她的语气好多了,已经没有急躁和抱怨。
杨大夫:"到天亮先别让孩子进食了,我再给孩子补些液体。"
杨大夫又简略地解释了一下病情。她这时也没有再说话,只是皱着眉头,盯着孩子一直看,眼泪又没止住。
我遵医嘱给孩子输上了液体,孩子眼睛睁得圆圆的,还向我"啊、啊、啊"的发出声音,我冲孩子笑了笑说:"宝贝,快快好起来吧,你看妈妈多担心你啊。"
我推来科室备用的婴儿推车,"把孩子放在车里推推吧。"
孩子妈妈擦了擦眼泪,看了看我说:"谢谢你,护士。"
放在车子里的孩子竟然笑了,"你看孩子都笑了,姐你也别哭了。"
看着孩子笑了,她脸上也慢慢地露出了笑脸,还时不时逗着孩子笑。
等我再次进病房的时候,母子俩都睡着了。给孩子封针的时候,尽管我动作轻柔,姐姐还是醒了,也许她根本就没有睡着,看了我一眼,轻声说"谢谢你,护士,今天辛苦你了。"
我:"没事,应该的,赶紧再睡会儿吧。"
她笑了笑之后闭上了眼睛。
夜班过后,再次见到孩子的时候,我问到:"孩子还吐吗?"
"不吐了,能吃东西了,好多了,快好了。"孩子妈妈笑着说。
进入医院接受治疗与护理,对患儿及其家庭都是重大的压力事件,给家庭成员带来心理和身体的困扰,出现严重失眠、食欲下降、抵抗力下降等情况。患儿家属身心疲惫,趋于崩溃。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果不重视患儿家庭的需求,不但会影响患儿医疗护理的效果,甚至导致患儿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对立。
采用叙事护理,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全方位护理,才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