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患者手背静脉条件差的情况,拿我之前遇到的一位患者来说:只在他接近掌指关节部位,有一条静脉较明显,但十分不易固定,最终,对于这位病人,我选择进行了逆行穿刺。逆向静脉穿刺技术与常规向心方向穿刺技术操作方法大体相同,只是输液针穿刺方向刚好相反。逆向静脉穿刺操作时面向患者手指的远端站立,嘱患者将被穿刺手半握拳,呈握杯状。常规消毒皮肤,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手腕,大拇指用力将患者手背皮肤向近心端方向牵拉,使皮肤绷紧,静脉充盈良好,右手持针柄,在血管上方或血管旁进针,进针角度以35~40°为宜。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手背静脉是最常用的的穿刺部位,但长期输液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由于长期反复穿刺或药物刺激使血管遭到破坏,可用穿刺血管减少,穿刺成功率低。血液在静脉管腔中呈向心方向流动,按力学原理,针尖斜面如沿静脉作逆向刺入,此时进针方向与血流方向相反,当针头到达静脉管腔时,受静压作用血液则更容易更快冲人到针头中,便于护士观察判断,从而提高了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采用顺向静脉穿刺时,当被穿刺者握拳后,手背的远端静脉因掌指关节突出高于手背而妨碍了进针角度,影响穿刺成功率;逆向穿刺时采用半握拳状,远端血管显露于皮肤表面,能够灵活掌握进针角度,易于穿刺。靠近指掌关节的静脉虽然弯曲、轻细,但是这些静脉表浅、柔软、不易滑动,并且很少进行过静脉穿刺,因而穿刺成功率极高。传统的顺行穿刺方法对于手足背下1/2指(趾),末梢浅静脉的部位和靠近关节等处穿刺时,由于进针部位短,进针后针柄位于指(趾)关节处,不易固定。
采用逆向穿刺法,进针后针柄位于手背,支撑面积大,即使穿刺血管弯曲、短,只要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就比较稳定,固定很容易,对手指的活动影响不大,患者手可置于舒适位置。
此外,逆向穿刺时取自然位,进针后不需松拳,有效避免了血管轻微回张而出现穿刺渗漏,可保证输液过程顺利完成。应用逆向静脉穿刺输液法不仅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更为患者减轻了因重复穿刺而产生的疼痛感,且不影响患者输液侧肢体的关节活动,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肿瘤化疗患者由于化疗药物长期刺激血管,可见向心端静脉从穿刺点开始沿静脉走向出现发红、色素沉着、疼痛、血管变硬呈条索状以至血流受阻,易造成穿刺失败。
通过逆向静脉穿刺输液法可选择不常用的血管,如手背下1/3静脉、前臂向心端硬化后下段1/3静脉,由于其穿刺机会少且弹性不受影响,提高了血管使用率。在应用逆向静脉穿刺输液法后,能显著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能显著提高输液畅通率;能显著提高输液速度达标率。
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对长期静脉输液、老年、儿童、消瘦、血管条件差患者应用逆向静脉输液,并与常规顺向静脉输液交替使用,可有计划地选择和保护大血管,使长期输液受损的血管得以恢复,且遵循“由小到大、由远心端到近心端”的使用原则,使得穿刺范围更加广泛。由于手背静脉网是上肢浅静脉的一部分,位于皮下,与深静脉之间有着丰富的吻合支。相关研究证明应用逆向静脉穿刺输液法输注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受损小,疼痛较顺向轻,红、肿、热、痛等静脉炎的发生率也有所降低。由于重力作用以及下肢处于远心端的影响,下肢的静脉循环不如上肢,下肢输液药物能通过心脏泵血达到全身各处起效的时间慢于上肢输液。由于老年人体质弱、大手术后等需长时间卧床的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差,加之手术会造成失水、失血,血液变稠、血流缓慢,因而容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如果输液针扎在下肢,病人下肢的活动会受到限制,这样就会造成其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更差,更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如果静脉中的血栓脱落,栓子一旦栓塞在肺、脑、肾等部位,还会引起严重后果。采用逆向穿刺输液时选择静脉血管时,不应选择手指、足趾向上回流的小静脉。因此处无交通支,如果逆向穿刺将造成血液淤积,致使穿刺输液失败。水肿患者如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这些水肿患者因为血容量扩张引起静脉压升高,栓塞等致患肢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静脉压升高可使毛细血管静脉端的静水压升高,从而造成毛细血管静脉端的组织间液回吸收障碍,使滤出大于重吸收,导致组织间液扩张,如果行逆向静脉穿刺输液,轻者液体不滴,重者加重组织间液扩张,加重肢端水肿,给患者增加痛苦。
根据上述分析可见,逆向穿刺虽有优点,然而却存在一定的禁忌,应用存在风险。这也提示我们在进行逆向穿刺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做好评估。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患者健康教育的开展,是护士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断加强自身专科理论知识学习,实施正确的健康教育!